Burkitt淋巴瘤起源于生发中心或生发中心后b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常表现为结外侵犯和白血病形式,一般分为3个亚型,地方性,散发性,免疫缺陷相关性。地方性Burkitt淋巴瘤50%可累及颌骨和其他面骨,空肠,回肠,盲肠等器官也可受累。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颌骨受累少见,容易误诊为儿童龋齿和乳牙更换。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回肠末端和盲肠是最容易。免疫缺陷相关性Burkitt淋巴瘤,主要与HIV感染相关,通常最初表现为AIDS的症状,患者多见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髓侵犯。

中医病名

Burkitt淋巴瘤

外文名

Burkitt's Lymphoma BL

别名

伯基特淋巴瘤

病因

多数认为本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有关,瘤细胞核内可查出EB病毒基因组,血清中有抗EB病毒抗体。但EB病毒常引起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而少有发生本型淋巴瘤,因此本病的发生可能还有其它因素的存在。已发现90%的病人瘤细胞有异常核型,包括8、14染色体易位,部分有c-myc癌基因易位,可能都与发病有关。

临床表现

文献中仅报道了19例,占Burkitt淋巴瘤的3%,相对多见于免疫缺陷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的Burkitt淋巴瘤型(43%),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平均年龄28岁,范围6-68岁,中位年龄22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5:4),与典型BL相比较,更易累及淋巴结。

诊断

具有Burkitt淋巴瘤病理特征,但MYC重排阴性,具有染色体11q区域特征性的异常。

病理生理

Burkitt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的瘤细胞大小和形态一致,相互粘连,主要由小无裂细胞组成,可伴有少量免疫母细胞。瘤细胞胞界不清,胞质少,嗜双色性,甲基绿派若宁染色呈强阳性,核圆或卵圆形,核膜厚,染色质较粗,核仁明显,可贴近核膜,核有丝分裂象多见。特殊的是瘤细胞迅速死亡,被成熟的巨细胞吞噬,这些含有吞噬碎片和包涵体样颗粒的巨细胞淡染,均匀地散布于瘤细胞之间呈现所谓的“满天星”图像,是本病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表明,瘤细胞相当于不成熟的B细胞,个别病例属前B细胞表型,瘤细胞表达全B抗原CD20、CDl9及单克隆性SIg,常为λ轻链,重链可为μ、γ或α,也可表达CALLA,部分病例还表达TdT抗原。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主要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学检查确诊。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检测也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预后

BL是侵袭性淋巴瘤,但存在潜在可治愈性,强力化疗可使70%-80%的患者长期生存,儿童的治疗效果比成人更佳。预后不佳的因素有:进展期;骨髓及中枢累及;不能切除的肿块>10cm;高碱性磷酸酶。肿瘤复发常发生在诊断1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