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巾,面布,头巾。指旧时行婚礼时新娘头上所覆的红方帕或者明 代文人、处士所戴的软帽。现代人则多指丝巾。方巾也指我们在酒店上的小毛巾,现代我们提供环保,用方巾替代以前的餐巾纸,也有人用来洗脸,特别是给小孩子用。方巾也可被称为丝巾,指围在脖子外的一种纺织品,但和围巾不一样,长度没有围巾那么长.

中文名

方巾

别名

丝巾

分类

古代帽子

释义

旧时行婚礼时新娘头上所覆的红方帕

词性

名词

简介

方巾,亦称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处士所戴的方形软帽。

《三才图会·衣服》述其来源谓:“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明)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角巾,是带棱角的头巾,旧时隐士常著之。

历史

唐人高适《答侯少府》诗“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即咏此巾。四方平定,相传明初儒生杨维桢入见太祖朱元璋,戴此巾上殿,太祖觉得巾式奇异,问其巾名,杨氏谄谀道:“此四方平定巾也。”太祖听后极为高兴,乃颁布天下。故《明史·舆服三》有“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的记载。

叶梦珠《阅世编》卷八说得更详细:“其便服自职官大僚而下至于生员,俱戴四角方巾……其后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晋、唐,或从时制,总非士林莫敢服矣。其非绅士而巾服或拟于绅士者,必搢绅子弟也。不然,则医生、星士、相士也。”

《儒林外史》一书,“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故常写到戴方巾的事。十三回述马二先生装束:“头带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其实这马二先生也不曾“高补过”,只是个寻常书生罢了。又二十二回说一个开妓院的人戴方巾,被两个“戴方巾的秀才”看见,“不由分说,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打的乌龟跪在地下磕头如捣蒜”。

《好逑传》也多言及戴方巾者。第十四回:“忽见一个长髯老者,方巾野服,走进方丈中来。”十二回:“众人还未及答应,只见那张公子歪戴着一顶方巾……”

《金瓶梅》四十二回:“那戴方巾这个人,你可认的他?”这里说的“方巾”,恐怕是指四方平定巾的前身:角巾。因此书所写为宋代故事。

至清朝,方巾禁戴。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小帽条说:“明之士人类多方巾大袖者。至顺治甲申,则戴平头小帽,以自晦匿。而禁令苛暴,方巾为世大禁,虽巨绅士子,出与平民无异。间有惜饩羊之遗意,私居偶戴方巾者,一夫窥瞯(原文为 ),惨祸立发。常熟有二生,于巡按行香日,戴方巾杂行众中,为所瞥见,即杖之数十,并题奏将二生磔之于市。”因此,写清代世情的小说里,多不提方巾。

生活

1.方巾也可被称为丝巾,指围在脖子外的一种纺织品,但和围巾不一样,长度没有围巾那么长。

2.方巾也指我们在酒店上的小毛巾,现代我们提供环保,用方巾替代以前的餐巾纸,也有人用来洗脸,特别是给小孩子用。

以朱宣咸中国画作品《映日红》为模板制作的艺术方巾,以100%桑蚕丝为材质。是我国现代方巾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方巾被赋予了艺术的元素,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只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还成为家用的日用品;艺术方巾也不再只是普通的日用品,也是一件富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使用方法

常规式

沿着对角线折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把斜边朝前,直角朝后,两个底角的地方扎在脖子上,这是最普通的扎法。

蒙面式

将方巾折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平着扎在鼻梁上方,后面系住,使得鼻子、嘴巴和脸都被遮挡,仅有眼睛露在外面,这样可以行侠仗义。[1]

紧箍式

从额头前致脑后将头部包裹,位于耳廓之上,脑后把多余的方巾边缘部分折回塞到里面,这样会形成一个自制的小冒子,这属于精灵古怪型。[2]

围脖式

把整条方巾束成一条线,系在脖子上,前面可以系个扣子,也可以不系扣子直接平放在外衣里面,这样可以保暖,如果是高级的方巾这样也能体现出高贵的气质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