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又称宣武门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附属建筑约400平方米。

南堂,在北京它是一座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宣武门天主堂共有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占据了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其后的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面向南方,正面的建筑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宏威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室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

1996年11月20日,南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南堂

地理位置

北京市宣武门前门西大街141号

所处时代

清朝

保护级别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类型

天主堂

建立时间

1605年(明万历33年)

编号

4-0165-3-87

批准单位

国务院

历史沿革

南堂

南堂又称宣武门教堂,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宣武门主持修建小经堂,五年后增建小礼拜堂,名“天主堂”。

大堂西侧为司铎院,是明崇祯年间修建的西洋历局,西洋历局的前身是天启二年(1622年)修建的首善书院。

清顺治七年(1650年),南堂由当时掌钦天监事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重建新大堂。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再建大堂。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时,宫廷画师郎世宁曾为南堂绘制壁画。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南堂毁于火,次年重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堂在义和团运动中再度被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

建筑格局

南堂

南堂整体坐北朝南,灰砖清水墙,外立面为巴洛克风格,四根砖砌壁柱将墙面纵分为三部分。底层并列三个大门,中层并列三个拱窗,上层壁柱柱头用砖砌出水平线角,山形两坡用涡卷装饰,山形中央——砖雕凸出花环。门窗用凸出的砖雕花叶装饰。大堂平面为矩形,两排木柱将大堂分为中厅与侧厅,木柱外饰仿大理石油饰,堂内顶部装修为仿大理石拱顶。堂顶结构为木桁架,外盖灰简瓦。大堂后部置——圆顶钟楼。西边有排带前廊的平房为办公区。南堂为典型罗马式建筑风格,建筑立面为清砖砌筑,饰以精美的砖雕;南堂顶部采用拱券式结构,门窗镶嵌绘有宗教故事的彩色玻璃。[3]

主要建筑

南堂

南堂除大堂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人员、司译(翻译)的住宅。[4]

教堂西侧司铎院是首善书院和历局的遗址。首善书院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和副都御史冯从吾讲学,书院内有讲堂、后堂各三间。后礼部尚书徐光启又在学院旧址修历,名历局,清代改为时宪书局,治理时宪书。[5]

文物遗存

南堂

南堂内有原教堂石碑两块,其一为清世祖御制天主堂碑记,现在字迹已不清晰。它们嵌在大堂两侧的墙壁上。在大堂的西墙,原来竖立着铁十字架,它是南堂最早的遗物。[6]

保护措施

南堂

1996年11月20日,南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南堂

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

交通

地铁102、105、109、特2宣武门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