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国务院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09年任中国国务院参事。2012年3月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2012年,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2013年夏斌被聘为南开大学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院长。

中文名

夏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代表作品

《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四大银行风险一揽子化解方案》;《金融控股公司研究》

出生年月

1951年5月

性别

职业

国务院参事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

金融学会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

简介

夏斌

夏斌,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宣传处、干部教育处工作。

1984年金融黄埔五道口人民银行研究生院毕业。

1985年至1987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1987年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国内金融研究室主任。

1993年2月调入中国证监会,担任交易部主任兼信息部主任。

1993年7月至1995年,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1996年至1998年8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1998年8月至2002年9月,任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2002年9月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

夏斌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有关学术论文曾获中国孙冶方经济学奖,并多次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论文奖。

个人经历

与金融的不解之缘

夏斌是一路优秀过来的。小学刚戴上红领巾时,他就是中队主席。下放农村,他刚满18岁,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审查时一切条件符合,个别党员开玩笑的说,就是有点年轻。大学毕业,夏斌又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校方看中留校,但他觉得当时的北大校园波澜不惊的生活没有挑战,便选择走出校门进入财政部,从此便与金融结下了不解之缘。

没多久,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分家,夏斌又一次面临抉择。领导征求他意见,喜欢挑战的夏斌放弃了选择财政部,选择了人民银行。然而,来到人民银行,夏斌并没有如愿到他梦寐以求的业务部门工作,因机关内青年党员少,他被分到了政治部宣传处。后又受领导器重被调到了干部教育处,打算好好培养他。但他一心想了解金融业务,也为此跟领导提过多次,要求去业务部门工作。后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招生,夏斌想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打算报考。主管领导不同意,并一再暗示,想培养他,不想让他走。

国外留学

夏斌破釜沉舟,抵住了所有的阻碍,报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拼命利用一切时间复习功课。1981年,考上了央行第一届研究生。正式进入金融领域的大门后,夏斌更加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经过系统的学习、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他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产生要去国外看一看的愿望和决心。借着研究生阶段争取来的公派日本留学的机会。在国外,夏斌获得了更加先进的金融理论知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1984年底,从日本野村证券研修回来,奋笔疾书,成为改革开放后全面介绍国外金融市场知识的第一批启蒙者之一。

学术论文引反响

2001年,还在中国人民银行非银司司长任上的夏斌,面对日常繁重的整顿信托公司和金融秩序事务,他“不在其位但谋其政”,写下了《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中介目标》一文。这篇副业之文不但在央行内部引发了争论,在决策层、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反响。事后该文倒被评为当年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这篇论文对其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意义深远。

任国务院参事

夏斌

2009年1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室在其成立60年之际,新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等6名国务院参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日上午在中南海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颁发聘书,并同全体参事座谈。

关于国务院参事室

国务院参事室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体构想出发,提出设立。1949年10月28日,周恩来亲自主持遴选任命32位政务院参事。

主要著作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

《中国金融战略2020》人民出版社(2011)

《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十问中国金融未来》东方出版社(2011)

《跨世纪的冲击:兼并收购、反收购及投融资策略》(1995年)

《中国深圳证券大全》(主编) 新华出版社(1994年)

《中国九十年代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证券大辞典》(主编)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金融卷》 编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手册》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中国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第4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金融调控论》(第14章)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中国金融理论部分主编)(1991年)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革新》(译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能源出版社(1988年)

《金融市场》(第6、11、12章) 学苑出版社(1988年)

《形成中的中国金融市场》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

荣誉奖项

1990年 获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一等奖——《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二等奖——《中国科技贷款运行机制研究报告》。同年协助陈元同志、主笔完成国务院委托人民银行总行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九十年代的货币政策》。

1991年 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首批全国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三等奖《中国社会游资变动分析》。

2002年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中介目标》获中国孙冶方经济学奖

2003年 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

评价

夏斌是个闲不住的人。从被称为“金融黄埔”的五道口央行研究生院的首届毕业生,到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再到央行、证监会官员。他总是在向更远、更高的目标挑战,并时时刻刻凭着自己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去发现、指出经济、金融运行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论点-坚守7.5万亿信贷目标

夏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6月19日举办的2010年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表示,必须坚持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全年7.5万亿信贷目标一定要坚守,同时必须严控信托规模。

“就算下半年信托不发新的增量,将近1.9万亿元的规模加上银行7.5万亿信贷目标,又是超过9万亿元,和去年新增贷款规模相当。”夏斌说,“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警惕。”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末,银行与信托公司间的合作业务总规模已飙升达1.88万亿元,其中单月规模增量约5800亿元。

在夏斌看来,信托并非用资本充足率概念来监管的机构,长期方向应该是一个理财机构,不用资本约束,但在回归常态的货币政策的2010年中,临时措施应该“和信贷规模一样,该下规模的只能下规模”。

此外,夏斌还指出,天量信贷之下,加上经济结构调整滞缓、刺激政策力度相当大、以及加上外需恢复艰难,必然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和产能过剩,“我认为必须马上出台紧缩政策”,他说。

夏斌还预计,相对于今年第一季度11.7%的高增长,下半经济增速会下降2-3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衰退,而是正常的下滑。

夏斌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之一,此言是以学者身份发表的言论。央行在2009年年报的2010年货币政策展望中表示,今年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投放要切实体现适度宽松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