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锦树是茜草科水锦树属的乔木植物。株稀灌木状;小枝被锈色硬毛;叶纸质,宽卵形或宽椭圆形;圆锥花序顶生,被绒毛;花小,常数朵簇生;蒴果,被毛;花期1-5月;果期4-10月。水锦树分布在中国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水锦树较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水锦树采用播种繁殖。水锦树具有祛风除湿、散瘀止血、消肿生肌功效。水锦树花、叶均具有观赏价值,适于暖地庭园栽植或用于沟谷、坡地的绿化美化。

药品名

水锦树

别名

猪血木、饭汤木、牛伴木、双耳蛇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茜草目

茜草科

亚 科

金鸡纳亚科

郎德木族

水锦树属

形态特性

水锦树又名:滇黔水锦树。茜草科水锦树属的乔木植物,高2-15米,株稀灌木状;小枝被锈色硬毛。叶纸质,宽椭圆形、长圆形、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26厘米,宽4-14厘米,顶端短渐尖或骤然渐尖,基部楔形或短尖,上面散生短硬毛,稍粗糙,在脉上有锈色短柔毛,下面密被灰褐色柔毛;侧脉8-12对,弯拱向上,近边缘处消失或与小横脉连结,在下面凸起;叶柄长0.5-3.5厘米,密被锈色短硬毛;托叶宿存,有硬毛,基部宽,上部扩大呈圆形,反折,宽约2倍于小枝。圆锥状的聚伞花序顶生,被灰褐色硬毛,分枝广展,多花;小苞片线状披针形,约与花萼等长或稍短,被柔毛;花小,无花梗,常数朵簇生;花萼长1.5-2毫米,密被灰白色长硬毛,萼裂片卵状三角形,与萼管等长或近等长;花冠漏斗状,白色,长3.5-4毫米,外面无毛,喉部有白色硬毛,裂片长约1毫米,开放时外反,远比冠管短;花药椭圆形,长约0.8毫米,稍伸出,花丝很短;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稍长,柱头2裂,常伸出。蒴果小,球形,直径1-2毫米,被短柔毛。花期1-5月,果期4-10月。

产地生境

水锦树分布在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5]生于林下或溪边。

生长习性

水锦树较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水锦树采用播种繁殖。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水锦树花、叶均具有观赏价值,适于暖地庭园栽植或用于沟谷、坡地的绿化美化。

药用价值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叶,晒干或鲜用。

入药部位:根、叶。

性味:味微苦,性凉。

归经:归肝经。

功效: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消肿,止血生肌。[7]

主治: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

相关论述:《广西本草选编》:“散瘀消肿,止血生肌。”

药理价值

1、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水锦树)根12-15g。水酒各半煎服。

2、治外伤出血:(水锦树)鲜叶捣烂外敷。

3、治疮疡溃烂久不收口:(水锦树)鲜叶捣烂外敷,并水煎外洗。(1-3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