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养活中国是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于1994年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布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认为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在2030年粮食供应将比1994年减少20%,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粮食缺口,到时中国不能养活自己,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由此向中国也向世界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中文名

谁来养活中国

外文名

who will feed China

作者

莱斯特·布朗

发表日期

内容简介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大胆预测:中国未来食物消费趋向不可逆转的情况会越来越明显,他们正在走西方曾经走过的路,沿着食物链向上,注重肉类食物的消费,而间接消耗掉大量的粮食。到2030年,全球将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中国。

自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多次发表有关中国粮食问题的预测以来,"谁来养活中国"成了国内外人们议论的热点。[1]

西方之问

莱斯特·布朗

西方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曾长期存在。二战后美国的一位总统就曾担忧中国养活不了5亿人口;1974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无法养活10亿人口;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书籍《谁来养活中国?》中,再度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全球的粮食生产可能难以满足中国未来巨大的粮食需求。这些担忧,尤其是后者,当时在全球范围造成舆论震动。

西方国家为何会有这些忧虑?

首先,是基于其主观立场。对于一些西方国家而言,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是其关注的焦点,“中国威胁论”是这些国家分析问题的潜在出发点和落脚点。布朗就在其著作中提到,(中国)食品的短缺伴随着经济的不稳定,其对安全的威胁比军事入侵大得多。他认为中国的粮食短缺会导致世界粮价全面上涨,从而导致低收入粮食进口国的需求被挤出国际市场。

立场不客观,研究态度就难免偏激,对此,当时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储备局局长尼科斯·亚历山德拉托斯曾明确表示,布朗的预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误导。

其次,是分析问题带有偏见。一些西方学者刻意选择了有利于他们所谓“威胁论”的分析思路、方法和假设。尤其是在分析当时中国的粮食供给能力和需求量等方面,分析方法和依据均不科学。具体而言就是,贬低中国粮食供给能力,夸大中国粮食需求。

比如在评估中国粮食供给能力时,参考的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资源远比中国贫乏的日本、韩国等国的相关数据,并因此得出错误推论,认为中国会减少47%的耕地面积;在估算中国粮食总需求方面,又忽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预测中国2030年的人口总量为16亿;在分析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时,低估这些国家的粮食供给能力,预测其年均增长率为0.5%,这不仅远低于1990年以前30年内客观存在的年均2.8%的增长率,也低于1990~1995年间年均2.3%的增长率。

这些专家还曾预测,2030年世界粮食的供给总量为21.49亿吨,而现实情况是,2015~2016年度世界粮食供给量已达到24.67亿吨。悲观的预测显然来自错误的假设。

中国回应

莱斯特·布朗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粮食需求问题,没有对世界粮食市场形成冲击,也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形成涨价和进口竞争威胁。相反,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了较好的外溢效应。

一是中国行之有效的粮食储备观念和经验,被发展中国家和有关区域汲取和借鉴。尤其是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期间及随后的一段时期,中国稳定的粮食储备稳定了国内粮食供给,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没有随世界粮食市场的暴涨而急剧上涨。中国的成功经验成为东亚地区、亚太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对世界粮食波动冲击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方案。

二是中国通过农业对外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了农业发展经验、政策和技术,利于这些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在亚非拉一些国家兴建了3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仅“南南合作”一期项目就向20多个发展中国家派出736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帮助当地培养了4000多名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为提高受援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长期为非洲国家培养农业官员,提高他们制定政策的能力,向他们传授适用的农业技术,为促进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三是中国承担起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责任。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在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承诺的过程中,中国不但确保了本国完成千年目标,还积极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学习技术、培训官员和专家,从而提高这些国家践行千年发展目标的能力和水平。而且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向粮食紧缺国家增加出口和援助,输出用于应急和长期发挥作用的粮食生产技术体系。

四是中国鼓励农业科学家发挥作用,采取国际科研合作方式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难题。袁隆平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研发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多养活了7000万人,而且还被逐渐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为这些国家实现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袁隆平

如今,袁隆平仍在锲而不舍地研发水稻技术,2017年研发的海水稻曾收获超过620公斤的亩产量。若在中国种植1亿亩这种海水稻,按一半产量计算,就足以养活8000万人口;若在全球142.5亿亩盐碱地运用此技术,则可解决110亿人的粮食需求。

2018年,由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研发团队在阿联酋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获得巨大成功,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按照合作计划,未来水稻有望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形成大片“人造绿洲”,不但能提升阿联酋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有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未来如果整个阿拉伯世界都能运用中国的这一新技术,将有助于提升沙漠地区的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