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里·阿里森,女,1958年生于纽约。以色列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酒店管理学士学位。现为阿里森控股集团主席。其财富主要来自遗产继承。

2004年,以46亿美元的净资产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94位,2005年,以55亿美元净资产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第84位,同时也成为亚洲最富有的女人。

中文名

谢里·阿里森

外文名

Shari Arison

国籍

以色列

出生日期

1957年月日

产业

银行、游艇、航空、体育等

人物经历

在父亲过世之后,她接手了特德·阿里森手中9600万股股票遗产,价值大约36亿美元,同时作为以色列阿里森控股集团的主席,她依旧是以色列最有实力的企业家:担任着以色列最大的银行哈波阿利姆银行的总裁,以色列最大的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控股公司的总裁,掌握着以色列最大的私人通讯公司EUROCOM49%的股权……谢里·阿里森的父亲特德·阿里森出生于以色列的一个小船主家庭。他的父亲和许多以色列20世纪早期的商人一样,淡泊地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直到16岁,特德才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黎巴嫩贝鲁特的美洲大学学习机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犹太民族都处在风暴的中心,德国掀起了血腥的反犹浪潮。在这期间,特德·阿里森毅然中断了自己的学业加入了英国军队,开赴意大利和德国战场。二战结束后,犹太人获得了和平的机会,而作为家里惟一的男孩,特德·阿里森从战场返回后接管了父亲的船运生意。战争却从来不曾远离犹太人,在脱掉军服仅仅两年后,也就是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又开始了,流着犹太人沸腾的血液的特德·阿里森加入了以色列军队,参与了这场与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为敌的著名战争。至1949年以色列战胜后退役,他重新接过父亲的生意,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生涯。但两次战争的经历,让这个犹太人的血液里开始燃烧着一种勇气和冒险精神。

1950年年初,特德·阿里森突然把父亲一手缔造的蒂森格夫船运公司出售给了兹姆邮轮公司,他的船开始悬挂巴拿马和洪都拉斯国旗为兹姆邮轮公司运送货物,从自己做商人成为了别人的合作者。朝鲜战争后,世界大市场都处于极度低迷时期,试图求变的特德知道,如果单纯从事船运业,根本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于是他再度变卖了自己在以色列的船运公司,并和当时的许多犹太人一起移民美国。几乎已经建立起来的事业,又被卖掉换成了现金。从1954年开始的12年里,特德·阿里森在美国扎下了根,他依靠自己犹太人经商的独特能力和在美国之前积累的财富陆续创建了航空货运公司以及贸易公司,据说其中一家企业的市值甚至达到1000万美元。

1966年,特德·阿里森突然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再次变卖公司,并获得了一笔现金收入,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实际上,特德·阿里森后来表示,是因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机会。他一直希望重返船运业,在海上拓展自己的事业,犹太人的冒险精神再次支持了他,他和挪威人克努特·克罗斯特合伙联合组建挪威-加勒比游艇公司。特德凭借变卖公司的资金,帮助克罗斯特刚刚在欧洲组成的船队带进了美国,他的这种将其他合作伙伴的船只通过相互组建新公司而引进到新市场的形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方面节约了庞大的游艇购买资金,另外一方面又迅速获得了规模,在此之后,特德又设计出许多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也一度成为美国和欧洲游艇业公司联合的范本。

1972年,特德与克罗斯特决定拆分企业,特德通过一系列融资和抵押后,创立了完全属于他的嘉年华游艇公司,这个游艇公司也成为了后来世界上最大的游艇集团。同时,他还开始涉足体育产业,带领一支在迈阿密小有名气的篮球队在佛罗里达南征北战--这只球队就是2004年以一举购得奥尼尔而名动天下的迈阿密"热"队。70年代和80年代,阿里森家族的事业稳定发展。

1990年,特德·阿里森还创办了荷兰-美国、风之星两家相当出色的游艇分公司,并拥有15艘超豪华的游艇。至此,特德为阿里森家族在船运业和篮球界奠定了发展的基石。而在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年迈的特德宣布从嘉年华公司总裁的职位上退休,这个阶段也正是中东世界一个比较美好的阶段,和平仿佛触手可及,无数散落在他国的犹太人开始有了重回故土的梦想,特德·阿里森就是其中的一个。

1992年他和谢里一起回到了以色列,在恢复以色列国籍后定居特拉维夫,并在那里开始了完全不同于美国的新生活。犹太人永远不会忘记这片热土,特德·阿里森在以色列过上了他盼望几十年的生活,他热衷于各种慈善事业,担任多个慈善组织的主席,还是西奈医疗中心以及其他多所医学院的创立人之一。尽管在以色列企业名义的慈善捐助不像在美国那样平常,但特德还是坚持到了他去世前。[2]

另一方面,在回归以色列后,特德·阿里森的生意开始一分为二,在美国的长子米奇·阿里森负责家族的嘉年华集团,同时继承了父亲在迈阿密热队的大股东地位。而在以色列,他重新组建了除游艇和篮球俱乐部以外业务的阿里森投资公司,并且把他们交给了谢里·阿里森。她的女儿没有辜负她,谢里·阿里森在以色列通过参与金融业和建筑业扩充阿里森投资公司的实力。

从1997年9月开始,谢里·阿里森竞逐收购以色列最大的银行哈波阿利姆银行,随后成为这家犹太人中声名赫赫的银行的总裁。同时,谢里·阿里森作为阿里森投资公司的总裁,还出任以色列最大的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控股公司的董事长,以及拥有5亿美元资金的特德·阿里森基金会的主席。

通过早年3次变卖企业,以及回归以色列后对企业的大胆分拆,阿里森家族的财富和阿布、索罗斯等同时期的许多犹太人一样,开始迅速膨胀,并且几乎影响了整个以色列。财富永远不要和媒体作对90年代初,特德·阿里森因为自己的移居把阿里森家族的生意分成了两半,1999年特德·阿里森的逝世却将谢里·阿里森的世界分成了两个阶段。谢里·阿里森1957年生于纽约,虽然是以色列国籍,但却是在美国长大的富家女。谢里·阿里森曾在佛罗里达大学学习酒店管理。她在嘉年华集团的市场部干过几年,并有意进入管理层,但这个愿望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

1979年,特德让儿子米奇当上了嘉年华集团总经理,为了安慰谢里·阿里森,他让21岁的谢里·阿里森进入公司董事会,却没有给她实权。但如前所说,谢里·阿里森的从商能力不容小视,自从当上阿里森控股集团主席后,她充分意识到在以色列做生意的情况和美国大大不同,公司是否乐善好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在这个国家以后发展是否顺利,于是,在她的建议下,阿里森家族成立了一个家族基金会,作为取信于社会口碑的工具,而这一举动果然得到了媒体的普遍赞扬。

在1999年之前,商界拼杀多年的谢里·阿里森显得毫无商人"气息",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亚洲最富有的女人,谢里·阿里森不得不经常出现在各种公共场合,但面对媒体,她还是常常会表现出害羞和不知所措,似乎在老父亲的看护下,谢里·阿里森变成了整个以色列女人的骄傲。但在特德去世后不久,谢里·阿里森的生活就失去了平静。商业失误、离婚、绑架、逃税……把谢里·阿里森彻底推进了生活的低谷。

2002年,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激化,安全局势和经济状况都在失控的边缘。谢里的财富在这一年损失了9000万美元,但即使这样,她旗下的哈波阿利姆银行依旧有相当的盈利。但谢里·阿里森不满足于这些,她试图挽回损失,在她的安排下,哈波阿利姆银行裁员900人,这却引起了以色列最大的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尽管谢里·阿里森向被解雇的员工支付了丰厚的遣散费,并随后又恢复107名工人的工作,银行刚盈利却大幅裁员的举动遭受了激烈的批评。

工会组织在全国各地的公共汽车站张贴了1600多张海报,上面写着"900个家庭在哭泣,谢里·阿里森却在大笑"。虽然,在她施压后这些海报在第二天就撤了下去,但她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打击。同一天,谢丽·阿里森在酒吧里开怀大笑地喝啤酒,以及被辞员工痛哭的照片被并列放在许多报纸次日的头版上。谢里的形象从慈善家变成了冷酷的资本家。这在整个以色列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以色列的记者无孔不入,职业素养和闻名世界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相比,亦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开始寻找那些有关她的新闻,而所寻找到的各种难辨是非、难证真伪的新闻,就像垃圾一样被倾泻到谢里身上。

她的不幸福的婚姻成为了另外一个饱受品评的话题。谢里·阿里森离过两次婚,2003年5月又嫁给了一位名叫奥法尔·格雷泽的花花公子。谢里·阿里森与格雷泽的婚姻从一开始便受到媒体的热切关注,他们的婚礼庆典由于请了一名德系犹太人作表演而成为城中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婚后不久,格雷泽就惹上了连串性丑闻。第一个站出来指证格雷泽的是他们家的私人女护理,随后还有三名"受害者"陆续浮现。这位有着花花公子做派的特拉维夫商人这种出场办法让希伯来媒体开始大做文章,格雷泽受到了持续不断的性骚扰调查。虽然这些性丑闻最终都是不了了之,但以色列的媒体从一开始就大肆报道和渲染,让谢里·阿里森一家难堪不已。谢里绝望了。

她在2003年9月选择离开特拉维夫,回到她的天堂迈阿密,并在那些一掷千金买下了5900万美元的豪宅。同时,她还把公司总部移师迈阿密,并宣布停止所有在以色列国内的慈善捐款或基金拨款(谢里·阿里森名下的阿里森家族基金会每年捐赠2300万美元,用于以色列的社区和医院建设)。从美国迁回以色列的犹太人很少有再返回美国定居的。谢里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她的愤然离去更加惹人瞩目,她的这次远走在以色列引起巨大的反响。

在以色列,上至总统下至学者、报纸主编都纷纷把谢里·阿里森的行为与爱国精神联系起来,仿佛她的离开就是对国家不忠的叛逃。以色列国内为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让谢里·阿里森即使到了美国仍然需要继续忍受来自以色列媒体的舆论压力。以色列总统卡察夫都公开评论说,他毫不在意谢里·阿里森停止基金捐款所带来的损失,但是他认为谢里·阿里森的举动为犹太人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我希望所有的犹太人都留在以色列,但谢里·阿里森的决定却带来负面的影响。"以色列人对他们的首富似乎没有表现出一点留恋,而是毫不留情地表达了对这位财富精英的蔑视,他们说:"谢里·阿里森只要离开以色列,就不再是我们这个国家的首富。

"争议还远不止这些。谢里离开以色列时,悄无声息的将她与第二任丈夫的儿子带往佛罗里达,2002年5月份与谢里离婚的迈克尔·多斯曼立即以绑架罪控告谢里。这桩拖沓的绑架官司最终以谢里将儿子带回以色列送还给前夫告终。谢里重返美国期间,出售了她持有的部分嘉年华集团的股票。以色列的税务部门并没有因为她的出走而忘记向她征收所得税。谢里逃税3000万美元的丑闻又被以色列的媒体炒热了。谢里·阿里森陷于百口莫辩的麻烦和官司当中。她一再要求媒体给予起码的尊重,但收到的回应都是以色列舆论的讥讽甚至谩骂。不过《耶路撒冷邮报》为谢里·阿里森辩护,认为她也是一名普通公民,有权离开以色列去另一个国家生活。"谢里·阿里森如此有钱,她本来可以拥有许多人可望不可及的生活,但她选择了回国,而且带着美好的愿望。如今她却怀着被抛弃、嘲笑和诽谤的感觉而黯然地离开了以色列。

这些不公平的对待都是我们的社会和媒体强加给她的,谢里·阿里森的离开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重大损失。此外,爱国精神也不应该如此狭隘,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如果谢里·阿里森认为她的事业更适合在佛罗里达州而不是以色列开展的话,她就应该离开。"和《耶路撒冷邮报》观点针锋相对的是《Ha'aretz》,该报的专栏作家反驳说,如果像洛克菲勒这么一个美国财团巨头,他会不会只是因为一些小报的谩骂而离开美国,而且撤回所有慈善捐款?在美国,同样有媒体开始嘲弄谢里·阿里森。在她回到迈阿密,举行新闻发布会,解释自己离开以色列的原因的时候,迈阿密一家媒体挖苦谢里·阿里森说:"其实我对谢里·阿里森并不特别感兴趣,但有三件事情让我想不通。

首先,我想奉劝谢里·阿里森一句,为什么你在公共场合出现时总是这么蓬头乱衣的样子?谢里·阿里森,你的银行里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舍得花点钱去理个发和买件合体一点的衣服呢?其次,既然你已经厌烦了媒体的追踪,为什么这次回来那么劳师动众,还要召开记者会,这不是又给别人一个写好稿的机会吗?为什么你这一次还没学乖,做事低调一点呢?最后一点,你曾经说过,'3000万~5000万美元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对于我所捐赠给公益事业的数目来说,它并不算什么。'没错,5000万对你来说是小意思,但是对于以色列庞大的失业和贫困阶层来说,这是一个大数目。你要不相信,尽管问问他们是否同意你的观点。"………

2004年6月,谢里发表声明表示,离开以色列的一段时间里,她感到她最喜欢的还是以色列,她愿意返回以色列生活,与以色列的税务部门达成妥协,并继续阿里森家族的慈善捐助。但到了这个份上,以色列媒体的媒体却开始一点也不合作,除了报道了谢里回来的简单消息外,他们似乎失去了对她的所有兴趣--他们已经不再认为她是这个国家的首富了。而对于一个和自己无关的人,谁又会有兴趣去投入关注呢?谢里·阿里森:祖国会谅解她吗?对于谢里·阿里森而言,也许财富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而是祖国的谅解。

2004年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嘉年华首席运营官霍华德·弗兰克表示,仅2004年,嘉年华的第三财季营业额32亿美元、纯利10.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34亿美元营业额、2.5亿美元纯利大幅增加,创下财季最佳纪录。而随着假日出游方式的强势升温,不仅嘉年华的游客人数比去年上升了17%,预订也比往年提前,因此集团计划在2006年12月前再添8艘邮轮,这些油轮将继续为谢里·阿里森创造财富。谢里显然更在意以色列和以色列人的看法。

在世界上,犹太人对于财富的态度是如此鲜明,而对于1800年前的祖国的迫切和归属感又是如此的强烈。但谢里却选择了和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群渴望回归对祖国拥有巨大热情的人进行互相的惩罚,她在无意间伤害了众多以色列犹太人的感情后,现在,她又如何从这两个方面去缝补已经出现的巨大而深刻的伤痕?更何况,在用了仅仅20年的时间就摆脱市场狭小,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而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之后,以色列对于富豪的态度也是不一样--毕竟她不认为一个超级富豪可以来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我宁可政治自杀,也不愿得罪以色列。"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这样讥讽自己因为在巴勒斯坦的问题上做出不利于以色列的举动后遭遇的尴尬。现在,强硬的以色列和她的媒体们会原谅这个被财富宠坏的孩子吗?

主要成就

财富状况2011年以51亿美元资产位居《福布斯》以色列富豪榜第三位,中东地区最富有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