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症属于乳腺增生的一种,是指复旧不全所致的健康结构紊乱与生理增生结合所致,属于良性病变。该疾病不属于肿瘤,亦不属于炎症,属于生理性反应。

关于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治疗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可长期按良性疾病处理,而忽略恶性病变存在的可能;也不能因本病是癌前病变就不注意上皮增生情况、年龄大小、病史和治疗反应就一概而论地行区段乳房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

中文名

乳腺囊性增生症

外文名

Cystic hyperplasia of breast

病因常见疾病

现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卵巢内分泌的刺激有关。囊性增生症病理为:

乳腺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肿,有大有小,孤立或数个小囊相连,囊内含有淡黄色或棕褐色液体[1]。未切开前,囊肿顶部呈蓝色,故又称蓝顶囊肿。通常囊肿壁较薄,内面光滑;有的囊壁较厚,失去光泽,可有颗粒状物或乳头状物向囊腔内突出。

镜下可见囊肿、乳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病、腺管型腺病和大汗腺样化生五种病变。

1、囊肿:主要由末梢导管高度扩张而成,若仅有囊性扩大而上皮无增生者称为单纯性囊肿,囊肿大时因囊内压力大而使上皮变扁平。囊肿壁由纤维肉芽组织构成,小囊肿上皮为立方状或柱状,增生不明显;若囊肿上皮呈乳头状生长时称为乳头状囊肿。

2、上皮瘤样增生:扩张的导管及囊肿内衬上皮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轻者仅细胞层次增加或上皮增生呈乳头状突起。当若干扩张的导管和囊肿内均有乳头状增生时则称为乳头状瘤病。当复杂分支状乳头顶部互相吻合成大小不等的网状结构时,称为网状增生。网状增生进一步增生拥挤于管腔内而看不到囊肿时称为腺瘤样增生。当增生的上皮呈片状,其中散在多数小圆孔时,称为筛状增生,增生上皮还可以呈实性。

3、乳头状瘤病:末梢导管上皮异常增生可形成导管扩张,增生的上皮可呈复层,也可以从管壁多处呈乳头状突向腔内,形成乳头状瘤病。

4、腺管型腺病:以乳腺小叶导管、末梢导管及结缔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为特点。

5、大汗腺样化生:囊肿的内衬上皮呈高柱状,胞体大,核小而圆,位于细胞基底部,胞浆呈强酸性,颗粒样,游离缘可见小球形隆起物,这种上皮的出现常为良性病变的标志。

鉴别诊断

1、乳腺癌:有些乳腺癌可有类似增生症的表现,但乳腺癌的肿块多为单侧,肿块固定不变,且有生长趋势,在月经周期变化中表现为增大,而无缩小。

2、乳痛症:以乳房疼痛为主,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每当经潮开始后,疼痛即减轻或消失。乳腺触诊阴性,仅疼痛区乳腺腺体增厚,无明显肿块感,仅有小颗粒状感觉,很少有乳头溢液现象。针吸细胞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3、腺脂肪坏死:该病好发于外伤后,多见于较肥胖的妇女,其肿块较表浅,未深入乳腺实质,肿块不随月经周期变化。针吸细胞学检查和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

检查

(一)乳腺X光检查:

X线表现大小不一的囊腔阴影,为蜂巢状,部分互相融合或重叠,囊腔呈圆形,大囊腔为卵圆形,边缘平滑,周围或伴有透亮带。

(二)B型超声波:

超声波显示增生部位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区以及无回声的囊肿。

(三)针吸细胞学检查:

在乳房肿块上行多处细针穿刺并做细胞学检查,对诊断乳腺上皮增生症有较大价值,

(四)远红外线检查:

在浅灰色背景下可见近圆形深灰色、灰度均匀的阴影,周围无特殊血管变化。含清液的囊肿为孤立的中心透光区,形态较规则;含浊液的囊肿呈均匀深灰色阴影,边界清楚。

(五)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典型的MRI表现为乳腺导管扩张,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病变局限于某一区,或弥漫分布于整个区域或整个乳腺。本病的MRI像特点通常为对称性改变。

治疗原则

关于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治疗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可长期按良性疾病处理,而忽略恶性病变存在的可能;也不能因本病是癌前病变就不注意上皮增生情况、年龄大小、病史和治疗反应就一概而论地行区段乳房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针吸细胞学检查为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对检查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恶性者,须做手术探查,必要时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如果为恶性,则行根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