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58年毕业於复旦大学,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5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先后担任半导体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文名

李爱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职业

学者,美国科学院院士

性别

人物生平

李爱珍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50多年。1982年回国后创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1993年参予创建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58-1980年,从事单晶、微米尺度III-V族异质结构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应用研究,80年代起,从事原子层尺度分子束外延生长与界面控制,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量子结构材料、特性及其在高速电子器件和探测器中应用研究,90年代起主要从事中红外带内子带跃迁量子级联激光器和带间跃迁多量子阱激光器材料、器件及相关物理研究。

主要成就

李爱珍发表论文235篇,专著篇章3章;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5项,中国科学院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部金牛奖,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标兵,被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8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被授予“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2007年,李爱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感恩和愧疚

近日,社会各界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非中国院士”李爱珍格外关注,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昨天,记者联系到晚上7点还在办公室工作的李爱珍。

这位71岁的老科学家通过本报表达了自己的两层意思:“一,没有国家创造的平台、项目经费、科研环境等各项支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第二,我非常感谢那些推荐我的院士,对他们我感到非常愧疚。”

前沿领域

李爱珍这个名字不为公众所熟悉,可能与她的研究领域有关。她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方向。她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在国防、环保、医疗、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禁运这种设备。李爱珍和她的伙伴硬是搞了一套中国自己的设备。这一行动让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对中国的禁运。

量子级联激光器这一世界前沿领域,美国人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物理思想,而中国人比他们晚了20多年。尽管如此,李爱珍及其团队进行了革命性的开拓,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1998年,这一领域的翘楚——美国贝尔实验室给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写来了贺信,称这是当时“国际上极少数实验室才能做出来的工作”。

获得荣誉

1985年至今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论文230余篇,三个专著篇章;国家发明专利21个,其中授权6个,受理15个,获国际发明展银奖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