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雨滨蛙(学名:Litoria caerulea)是雨蛙科、雨滨蛙属蛙类。一般来说,绿雨滨蛙是一种相当大的树蛙,也是最肥胖的树蛙。长度从7-11.5厘米不等。雌性通常比雄性略大。背部往往是浅蓝绿色到翠绿色,侧面有散落的白色或金色斑点,偶尔从嘴角到前臂基部的背部有斑点。腹面为乳白色,质地粗糙。背部和喉咙摸起来更光滑。具有巨大的脚趾垫。手指部分有蹼,但脚趾几乎完全有蹼。存在明显的鼓膜。第二根手指往往比第一根手指长。眼睛的瞳孔是水平的,而其他滨蛙往往有一个垂直的瞳孔。眼睛上方的脂肪脊是该物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皮肤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角质层,可以保持水分以适应干旱地区。雄性在喉部下方有一个带灰色皱纹的声囊。雌性的喉咙是白色的。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在新几内亚,它生活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地;它出现在开阔的季风森林中,以及农村花园和乡镇房屋等人类居住地周围。 通常喜欢在光线不太强及较凉爽处进行捕食、嬉戏或恋爱,平时它们总是懒洋洋地把肥胖的身子堆放在树枝上睡觉,即使醒来也不愿动,动不动地发呆。

中文名

绿雨滨蛙

拉丁学名

Litoria caerulea

别名

白氏树蛙、巨人树蛙、 老爷树蛙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两栖纲

亚纲

滑体亚纲

无尾目

雨蛙科

雨滨蛙属

绿雨滨蛙

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White, 1790)

外文名

Whites Tree Frog

形态特征

绿雨滨蛙

一般来说,绿雨滨蛙是一种相当大的树蛙,也是最肥胖的树蛙。长度从7-11.5厘米不等。雌性通常比雄性略大。雌性标本的平均长度约为10厘米,而雄性标本更可能在7.5厘米范围内。背部往往是浅蓝绿色到翠绿色,侧面有散落的白色或金色斑点,偶尔从嘴角到前臂基部的背部有斑点。与许多树蛙一样,该物种能够改变一些颜色。腹面为乳白色,质地粗糙。背部和喉咙摸起来更光滑。犁骨齿在颈项之间和后面突出。具有巨大的脚趾垫。手指部分有蹼,但脚趾几乎完全有蹼。存在明显的鼓膜。第二根手指往往比第一根手指长。眼睛的瞳孔是水平的,而其他滨蛙往往有一个垂直的瞳孔。眼睛上方的脂肪脊是该物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皮肤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角质层,可以保持水分以适应干旱地区。雄性在外表上比雌性更苗条,并且在喉部下方有一个带灰色皱纹的声囊。雌性的喉咙是白色的。

栖息环境

绿雨滨蛙

在新几内亚,绿雨滨蛙生活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地;出现在开阔的季风森林中,以及农村花园和乡镇房屋等人类居住地周围。在澳大利亚,它被发现在一系列栖息地,包括干燥的森林、林地和草地;很少在潮湿的森林、靠近溪流和沼泽的岩石和树木上,或岩石和中空树干的裂缝中;在远离水源的丘陵和平原上的林地中也能发现。

生活习性

绿雨滨蛙

绿雨滨蛙的懒惰和贪吃在青蛙家族中是无蛙可比的。它们通常喜欢在光线不太强及较凉爽处进行捕食、嬉戏或恋爱,平时它们总是懒洋洋地把肥胖的身子堆放在树枝上睡觉,即使醒来也不愿动,动不动地发呆。尤其在下午,甚至会长时间地待在同一位置。虽然不常运动,但是随时都有胃口,吃起来都像饿狼似的。就连小绿雨滨蛙都比任何树蛙的幼体更能吃,而且更不愿意运动。绿雨滨蛙们主食野外多种昆虫,尤其喜欢吃蟋蟀和蜘蛛。其实蛙类的视力多数不争气,对静止的东西是看不清的,绿雨滨蛙也不例外,加上它胃口超好,随时都可进食,因此多数在活动中而又能够塞进口中的动物,都会成为它的食物,甚至包括同类的幼体在内。能吃能睡的生活习性让它们能活到15-18年,最长寿的有达到22年的。

绿雨滨蛙有多种本领。在受惊时,它们行动敏捷,而且可以跳得很远,只不过不会跳得很高,因为肥胖也没法做出连续跳跃的动作。绿雨滨蛙的脚趾末端长有吸盘,直径在5毫米左右,这可以大大增强它们的攀爬能力,甚至在光滑的竖向玻璃面上它们都可以自由行走。

绿雨滨蛙虽然有肺,但它的呼吸全部通过皮肤来完成。为保证呼吸顺畅,它必须保持皮肤湿润。不过湿润的皮肤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所以绿雨滨蛙的湿润皮肤会还分泌一种叫做抗菌肽的物质,已证实这种物质中含有多种可抵抗过滤性病毒及细菌的缩氨酸;还包含一种类似胆囊收缩素主要成分的东西,有助消化和抗饥饿的作用。绿雨滨蛙很聪明。它性情温和,与人类相处得很融洽,常常到住户处的灯光下饱食被吸引来的大小昆虫。

分布范围

绿雨滨蛙

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在澳大利亚,从西澳大利亚州的金伯利地区、北领地大部分地区、昆士兰州全境、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和中部以及南澳大利亚州东北角都有分布;在新几内亚,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北部和南部低地以及福格尔科普半岛。

繁殖方式

绿雨滨蛙

在繁殖季节,雄蛙会在夜晚或清晨爬上树梢高声鸣叫,以吸引雌蛙的注意。它们还多会聚集到下水管和小型的水容器中鸣叫求爱,因为这些物体可以放大它们的叫声,吸引更多的雌蛙目光。但绿雨滨蛙的叫声不好听,很有“老爷”的派头,低沉缓慢,重复多次。不过这种声音在雌蛙听来也许妙不可言。

绿雨滨蛙在暂时被洪水淹没的池塘和沟渠中繁殖。繁殖发生在11月至2月。雄性在靠近水的地方通常沿着管道叫唤。绿雨滨蛙2年长大,开始繁殖产卵,雌性每次产200-2000个卵,每个卵直径约1.2毫米,卵块沉积在静止的水面上。卵在24小时内下沉。发育通常在6周内完成;幼蛙可以自由游泳。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科学家发现,绿雨滨蛙分泌出的部分缩氨酸成分可以破坏艾滋病病原体而不会伤害人体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