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汉语一级字,最早出自《说文》。《说文》:“笑,喜悦时发出的声音。”造字本义:动词,因身理或心理受刺激,手舞足蹈并发出兴奋、快乐的声音。引申义:指可笑的事;比喻花朵开放等。

中文名

拼音

xiào

部首

五笔

TTDU

仓颉

HHK

郑码

MMGD

笔顺

3143143134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十八啸

四角

88804

笔画

10画

注音

ㄒㄧㄠˋ

UNICODE

7B11

字源演变

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歪头扭腰,挥臂起舞。笑,籀文(图A=图B(口,嘴巴)+图K(夭,扭着身体)),表示因为快乐而身体扭动、嘴巴张大,发出呵呵声。篆文(图C=图D(甲骨文“眉毛”的变形,像张大嘴巴乐呵时眼眉眯着的样子)+图E(“夭”的变形,扭动身体)),突出当嘴巴张大、发出呵呵声时的眼睛形态。有的篆文(图F)用“颜”(图G(脸))代替“夭”(图K)(歪头扭腰),强调“笑”的灿烂面容。

有的篆文(图I)则误将开心的眼眉(图D)形状写成“竹”(图M),导致字形费解。造字本义:动词,因身理或心理受刺激,手舞足蹈并发出兴奋、快乐的声音。隶化后楷书(图J)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夭”(图K)写成“天”(图L)。

“笑”字的构意不明。喜笑之“笑”字在古文字中皆从艸,从犬。后小篆讹为从竹,从犬。唐李阳冰刊定《说文》改为从竹,从夭,为今“笑”字所本。汉隶或讹“犬”为“大”,而与后代训治义之“芙”字同形。《说文》:“此字本阙。臣铉等案: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李说实谬。《郭店楚简》与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下士闻道,大𦬫(笑)之。”乃用其本义。引申为欣羡。唐李商隐《马嵬》:“当时七夕笑牵牛。”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容。~颜。~眯眯。谈~风生。

讥嘲:~柄。~话。~谈。贻~大方。嘲~。见~。耻~。[1]

详细字义

〈动〉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同本义[smile; laugh]

笑,喜也。——《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

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字林》。朱骏声曰:「此字古皆从犬,本义犬狎人声也。从犬,箾省声。」

一握为笑。——《易·萃》

载笑载言。——《诗·卫风·氓》

徠言垍笑頭晏晏樤。

两小儿笑曰。——《列子•汤问》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论语•宪问》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笑而不顾。——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笑唏唏(笑嘻嘻);笑咍咍(大声地笑);笑浪(无拘束地大笑);笑面夜叉(外貌和气、心地狠毒的人)

讥笑;嘲笑[ridicule]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笑端(笑柄);笑骂从汝(我行我素,不顾他人饥笑责骂);笑弄(讥笑;嘲弄);笑侮(嘲笑戏弄)

玩笑;逗乐[joke;make fun of]

勿以为笑。——《诗·大雅·板》

又如:笑嗷(喜笑;玩闹);笑乐院本(戏曲演出在正戏前加演的小戏);笑耍头回(宋元时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讲一个小故事作引子)

喜爱;羡慕[like]。如:笑眼传心(相视而笑,以目传情);笑悦(欢笑喜悦);笑叹(可笑可叹)

比喻花朵开放[flow;open]

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唐太宗《赋得残菊花》[2]

又如:笑笑(花盛开的样子);笑靥金(菊花的别称)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咲𠇄《广韵》私妙切。《集韵》《韵会》仙妙切。《正韵》蘇吊切,𠀤音肖。《广韵》:欣也,喜也。《增韵》:喜而解颜启齿也。

又嗤也,哂也。《易·萃卦》:一握为笑。《诗·邶风》:顾我则笑。毛传:侮之也。《礼·曲礼》:父母有疾,笑不至矧。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左传·哀二十年》:吴王曰:溺人必笑。《论语》:夫子莞尔而笑。注:小笑貌。

又兽名。《广东新语》:人熊,一名山笑。

又《韵补》思邀切。《诗·大雅》:勿以为笑,叶上嚣、下荛。《淮南子·汜论训》: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逸诗·赵童谣》: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上生毛。

又入宥韵,音秀。《江总诗》:玉脸含啼还自笑,若使琴心一曲奏。或作咲。《前汉·扬雄传》:樵夫咲之。亦省作关。《前汉·薛宣传》:一关相乐。[3]

说文解字

此字本阙。私妙切〖注〗臣铉等案: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文百四十四重十五。

说文解字注

喜也。从竹。从犬。

徐鼎臣说孙愐《唐韵》引《说文》云: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考孙恒《唐韵》序云:仍篆、隶、石经勒存正体,幸不讥烦。盖《唐韵》每字皆勒《说文》篆体,此字之从竹犬,,孙亲见其然,是以唐人无不从犬作者。《干禄字书》云:联通,笑正。《五经文字》力尊《说文》者也,亦作笑,喜也,从竹下犬。《玉篇》竹部亦作笑。《广韵》因《唐韵》之旧亦作笑。此本无可疑者。自唐玄度《九经字样》始先笑后笑,引杨承庆《字统》异说云从竹从夭,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

《字统》每与《说文》乖异,见玄应书。盖杨氏求从犬之故不得,是用改夭形声,唐氏从之,李阳冰遂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自后徐楚金缺此篆,鼎臣竟改《说文》笑作笑,而《集韵》《类篇》乃有笑无笑,宋以后经籍无笑字矣。今依顾野王、孙偭、颜元孙、张参为据,复其正始。或问曰:从犬可得其说乎。

曰从竹之义且不敢妄言,况从犬乎。闻疑载疑可也。假云必不宜从犬,则哭又何以从犬乎。哭之狱省声乃亦强作解事者为之也,详哭下。又按宋初《说文》本无笑,铉增之,十九文之一也。孙偭但从竹从犬,其本在竹部,抑在犬部。铉不能知,姑缀于竹末。今依之,恐有未协。准哭从犬求之,笑或本在犬部,而从竹部之字之省声,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