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中文名

病原微生物

别名

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

古细菌界

分布区域

自然界广泛存在

特点

部分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

宿主

人体

领域

生命科学

基本内容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医学上称为病原体的宿主。

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

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依靠不断发展的科学进步,总是能够不断控制和消灭有害人类和动物的微生物。

有研究表明,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组成及结构,可将其分为三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衣包裹核酸构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朊粒是一种感染性蛋白质分子,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类脑组织慢性海绵体变性,如疯牛病鯠冄頭條及人类的库鲁病。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由裸露的DNA盘绕形成原始核质,没有核膜和细胞器,包括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属于广义的细菌范畴。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包括真菌、原虫等。此类微生物具有核膜和复杂的细胞器,如引起疟疾的疟原虫及引起皮肤病的霉菌等 。

结构与特性

细菌(bacteria)的生物学分类属于原核细胞生物界,广义的细菌概念包括所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螺旋体;狭义的细菌的概念专指其中的细菌。它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最具代表性,一般情况下通常是指狭义概念的细菌 。

细菌的大小形态细菌是肉眼看不见,需经显微镜放大几百倍或一千倍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由于细菌是透明的,因此,要经过染色,才可以看见它们的轮廓、形态,甚至结构。通常,电镜观察细菌的超微结构时用nm(1/1000μm)测量其大小,光镜观察细菌时用μm(1/1000mm)测量。当然,不同的细菌,甚至有时同一类细菌也可因菌龄、细菌生长所处的环境因素不同,其大小、形态都有不同或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临床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是革兰染色法。经过革兰氏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是革兰氏阴性菌。由于两类细菌的细胞壁结构不同,决定了其染色性不同,且对人体的致病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较大差异。结核杆菌革兰氏染色法不着色,经抗酸染色后呈红色。